某位臉友來信談到轉行自學的問題,由於是常見問題,在徵得他本人同意之下,我公開回答他的提問,也希望諸位先進給與指教。
Q. 臉友提問:
我是您 Blog & FB 的追蹤者,長時間閱讀老師所寫的文章,而老師也時常點出業界的弊病及提出改善的方法,台灣須從高資本低技術轉型到低資本高技術產業,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。
本身研究所畢業之後從事顯示器背光模組機構設計 (兩年),近年來因技術被大陸追趕,不斷被搶單,而高層只想賺可以立竿見影的 easy money,不願意長期投資先端的研發。因為硬體開發成本高的特性,底下的工程師縱使再有想法也無力影響公司改變,最後是失望離開。
因想要轉職&政府補助,在資策會進修過 java web 設計,目前做銀行AP的軟體撰寫。但是從硬體產業跳到軟體產業,發現若不從事深度技術的研發,依然是在做代工。若是想往系統底層技術發展,勢必須在系統軟體鑽研,而根據老師你近日的文章表示,此領域若不能全心投入很難有顯著的成果。
雖然本身透過下班之餘自學,但以非相關背景進入此領域還是感受到困難。由於您在平行運算&異質系統有深刻的研究,希望可以請教老師有關學習&如何踏入這行的建議。
A. 我的回覆:
在這個資訊全球化的時代,如果只是會做一些眾多人都會的東西,技術門檻不高的話,那麼無論做甚麼,所可能獲得的利益,恐怕還是會和硬體代工業或是傳統產業差不多,除非有個富爸爸或是政府補助。甚至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極快,較為浮面膚淺的東西過不了多久就被淘汰,因此要在資訊界安身立命,談何容易?
如果細心看我的文字,我從來不隨便鼓勵年輕人走資訊科技這條路的,我只是說資訊界目前需要人才,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還持續提供人才發揮能力的舞台,但未必所有人都適合走這條路。事實上,這條路並不容易走,如果只是偏重技術研發,沒辦法在生態系中佔據一席之地的話,到頭來還是只能以技術代工,甚至在一窩蜂搶訂單,無法向上發展的情況下,就會遇到您所見的窘境。
我所謂的在生態系中佔據一席之地、向上發展,並不是說一定要擴大營業額、做品牌行銷。那是一般的迷思,覺得代工廠賺錢後,就應該放大利潤、朝品牌發展、直接面對消費者。我認為,以台灣本身的市場規模和經濟實力,在大型消費市場上做品牌行銷,需要大量資本和商業操作,如果沒有技術門檻的保護,很容易踢到鐵板。
因此,其實我並不反對代工,只是我們總是希望工作可以換取更高的報酬。代工業者如果精益求精,提高自己與競爭者的技術差距,就有機會獲得較高報酬。例如台積電、鴻海這些公司,雖然是代工,但他們長期在製造技術上所投入的研發,讓他們得以在生態系中佔據一席之地。
但是要向上發展的話,不只要會做漸進式的改進,而是要能解決原本不會,或是更複雜的問題。例如組裝 iPhone 的工廠和設計 iPhone 的 Apple 相比,一個強調代工製造的能力,一個強調「Think Different」,各有各的專業,但專業的報酬有頗大的差別。雖然很多人都覬覦 Apple 的高獲利能力,但這並非台灣的廠商能夠快速趕上的領域。
單單只是換個方向朝「軟體」發展,如果不能提高技術門檻的話,也很難提昇工作的報酬。美國的公司,在十多年前就將一些軟體的工作外包到印度去,而印度也欣然地扶植其軟體代工業,然而迄今印度的軟體技術以及從業人員的收入,仍然大幅落後美國。
印度的軟體代工人員的薪資不高的原因是軟體越來越複雜,用途越來越廣,但提高軟體價值的關鍵不在於軟體本身,而在於如何使用軟體開拓新產業,或是提昇既有產業的競爭力。因此,如果我們不改變想法,一頭熱投向軟體產業,做一些低技術門檻的軟體代工,那結果可能就如同您所描述的「從硬體產業跳到軟體產業,發現若不從事深度技術的研發,依然是在做代工」。因此,我希望國內在做軟體研發的時候,能夠找到一些方法來提昇產業的競爭力,包括與特定產業領域知識的深度結合,或是在軟體技術上產生差異化。
想與特定產業領域知識的深度結合,以您目前做銀行AP的軟體撰寫的工作為例,如果只是被動接受委託寫出銀行所需的軟體功能,那就是代工;如果您能夠深切瞭解銀行的需求,主動提出可能提昇銀行競爭力、因應未來需求的軟體方案,那就是目前最熱門的金融科技(FinTech)了。同樣是幫銀行寫軟體,工作性質有很大的不同。如果要做金融科技的話,就要有能力跟得上這門快速進步中的新興領域,如同我一開始講的,從業者本身若是沒有兩下子,談何容易?
那麼要在軟體技術上產生差異化,可以怎麼做呢?方法頗多,如我昨天在「開源系統軟體」社團上貼文提到,我們可以把改善開源軟體效能的方法分為四大類:
1. 改進演算法,這個是大多數 CS 的學生都可以試試看的
2. 加入 JIT 編譯技術加速,範例請參考 Jim Huang (黃敬群老師) 的筆記(註)
3. 改以平行化,分散式計算或異質運算加速
4. 改進資料流動的效率,例如以 DMA/RDMA 傳送資料,以 caching 存取常用資料,以 memory 取代硬碟存放大數據
2. 加入 JIT 編譯技術加速,範例請參考 Jim Huang (黃敬群老師) 的筆記(註)
3. 改以平行化,分散式計算或異質運算加速
4. 改進資料流動的效率,例如以 DMA/RDMA 傳送資料,以 caching 存取常用資料,以 memory 取代硬碟存放大數據
要解決實務問題,招數不嫌多。第一招是最多人可以嘗試的,像是參加程式設計競賽一樣,要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最佳的演算法,難度頗高;第二招需要懂一些動態編譯器的技術,屬於比較硬一點的軟體技術;第三招需要搭配計算機架構 / 平行計算 / 網路 / GPU,也有其難度;第四招則需要打破傳統以計算為主的思維,在系統層面觀察實際資料的流動,再以軟硬體綜合規劃的方式去改善效能。
然而,要精通上述的每一種招數,都需要花費時間去學習和應用,很難速成。黃敬群老師昨天來我課堂上講三小時,學生起碼要花三十小時才能有起碼的瞭解,都是學生們必須自己嘗試去學習的,如果所有的東西都要等老師來教,那將來要如何面對快速進化的開源系統軟體?
今天有位大四的學生對我說,他聽了黃老師的課之後非常惶恐,覺得自己懂得太少。我勸他不要太擔心,因為業界有太多人基本的軟體功夫不夠紮實,很少跟社群接觸,根本不知道自己懂太少。知道自己懂得少,有幸遇到明師願意指導,就好好把握學習機會,只要一路學下去,就有機會成為專家。
此外,要使用上述招數之前,必須有能力解析資訊系統和複雜軟體的功能和效能,這些也不是短期間能夠精熟的東西。而且,就算能精通以上的技能,我們還是要回歸到應用面,想辦法用這些技能去改善高價值的軟體應用,提昇產業的競爭力,這樣才會得到重視。
所以說,您問到要如何踏入這行、鑽研系統軟體,這固然有其困難之處,但我想更關鍵的問題在於,您是否瞭解這個行業快速變化的特質,是否能夠適應這種不斷在演進的場域,願意花多少時間來學習成為專家,以及未來想如何展現身手、持續精進?如果只有下班之餘能夠自學,也不是不可行,但要在有限時間和資源之下迎頭趕上,恐怕難度頗高。
我個人已經浸淫在資訊科技將近三十五年了,到現在還是時常要涉獵新領域、學習新知識、思考新問題,才能維持自己在這個行業的競爭力和敏銳度,如果將此視為興趣,自然會樂此不疲,但若以此維生養家活口,那麼可能還是再考慮一下吧?
延伸閱讀: 關於產業轉型的部分,我另外寫了一篇網誌,可以參考一下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notes / 洪�⋯⋯
(註)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